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介绍

顺天致性 守望花开,用文化建设一个新学校

2018年教师节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的“九个坚持”,为今后中国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在郑州高新区提出的“创办高品质创新教育”的目标指引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和文化构建之旅。用“丰富的文化内涵建设”来体现“高品质”教育,用“教育不仅要满足学生需求,更要创造学生需求”的实践,来体现“创新”的价值,正是五十八中人对这一目标的深刻理解。五年的栉风沐雨,五年的砥砺前行,五十八中人对创办“高品质创新教育”渐渐有了自己具体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达成“共同的价值理念”,营造“共享的文化氛围”,架构“共融的合作关系”,实现“共生的和谐发展”。

一、建设一个高品质创新型学校,需要达成一个大家认可的“共同的价值理念”。这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凝聚共识、集聚合力的关键所在。

1、理念是灵魂,是价值的体现,是追求的方向。建校之初,学校提出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办学理念: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条办学理念真实反映了办学之初教育者们的奋斗精神和艰苦创业的铮铮誓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艰难、立志成才的决心和信心,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里程碑。

改革才露尖尖角,早有理念立上头。2013年新的领导班子与时俱进,顺应发展要求,提出了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新的办学理念:顺天致性,守望花开。这是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里的一段话启发而来的,即“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他说的是树,但人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呢!它告诉我们,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生长的天性,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性,成就孩子独特的个性”。

只有尊重人性、尊重规律、尊重常识,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为实现这一办学理念,我们提出了学生的培养目标:博爱、博学、博雅,即培养“真、善、美”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追求:让教育有呼吸,让教学有生活,让知识有情感,让学生有灵魂;在德育工作中,我们提倡:从生活着眼,从小处着手,从情感着力,从体验着陆;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赞赏:服务是最好的管理,读书是最美的享受,培训是最大的福利,“转身”(转变观念)是最快的进步。自然生长的教育法则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学校理念赢得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逐渐成为师生共同追求、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从而为“高品质创新教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没有心与心的相通,就不会有力与力交融。当“共同的价值理念”被广大师生理解和接受时,幸福的获得感和理想的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

2、理念是准则,是行动纲领,是行为指南,是自觉践行的法宝。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认为:成长比成绩重要,见识比知识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保护比培养重要,讲故事比讲大道理重要。因此,当我们提出:没有德育就没有教育;让学习发生在活动中,让学生生活在节日里;让选择成为孩子成长的脚手架,让体验成为孩子学习的发动机时,学校的三张课表就应运而生了,即:国家和校本课程表,社团活动表,全年社会实践活动表。32个学生社团活动轰轰烈烈;七大节日(植物节、戏剧节、艺术节、体育节、美食节、科技节、电影节)成为孩子们向往的日子。4大讲座(非遗文化讲座、国学讲座、文学讲座、军事讲座)的门票顿时成为“抢手货”,三大联赛(足球、乒乓球、篮球)成为孩子们欢乐的海洋;博雅报告厅的周末电影成为吸引孩子们早点来到学校的“甜美诱惑”;学校内的河南省第一家“新华书店”每天则“门庭若市、高朋满座”……。

“干净、有礼、爱书、守时、排队”是我们对孩子们日常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接水要排队,返校时带来三双袜子、两套内衣裤,每月买一本书,早已成为孩子们约定俗成的习惯。

“服务、方便、规范、礼貌、快捷”是我们学校行政管理的“十字方针”,它代表着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体现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它传递的是:方便别人,快乐自己,它彰显的是:“服务至上”的管理理念。

管理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只有这样,管理的“效度”和持久的“热度”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3、理念是力量,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无声力量。我们深知:做人就是育人,用修养教书,教无字之书,用文化育人,育高雅之人;我们努力做到:孩子,你自己来,孩子,你慢慢来……。剪纸社团、创客社团、啦啦操队和女足队伍都是近几年才刚刚成立的。但孩子们正是在自己热爱、自己选择的平台上尽情绽放自己,从而成功站上了世界、全国、全省和全市的最高领奖台。创客社团远赴美国,参加世界大赛,捧回“工程设计大奖”,啦啦操队到韩国参加世界大赛,获得金奖。女足队员刘欣茹成为河南省初中八年级唯一一个获得一级运动员称号的学生,并成功入选全国女足校园希望之星的最佳阵容。训练仅二年的女足,成功打入郑州市女足超级联赛的前六名。执着的理念就是向上的力量,就是持久的动力,它会推动着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而成为师生精神生长的“食粮”。

二、建设高品质创新型学校,需要建设一个“共享的文化氛围”。文化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一个高品质的学校,一定有品质高雅的思想体系、品格发展的教育体系,品位生活的精神体系,而“文化”正是这些体系的灵魂和精髓。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学校,更没有教育。

1.文化是一种信仰,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境界。追求物质幸福的时代即将过去,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幸福。因此,我们要求全体师生要做这样的人:

第一,做一个博爱的人,用自己广博的爱,对待世界,对待他人,对待生活,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博爱需要你有宽广的胸怀,来容纳这个世界,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博爱需要你懂得给予,而不是索取。我们用四个学期,设计开展了以“四个关注”为核心的主题班会,即关注人性、关注社会、关注生命、关注弱者,在“关注弱者”这个主题中,我们提出关注:心理弱者、身体弱者(残疾)、家庭弱者(离异家庭的孩子)。我们播放电影《美人鱼》,让孩子们懂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孩子们明白:懂得感恩的人,是幸福的人,当孩子们都能真诚关爱弱者,都能有同理心和感恩心,那么,更加文明的社会就会到来。教育就是要追求破译使孩子终生幸福的人生密码,寻找使孩子终生快乐的幸福基因,从而激发孩子旺盛向上的精神生命。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当我们真正潜下心来,以一种永不改变的教育信仰,去追求孩子的终生幸福时,我们自觉、奋发、有为的精神“夜珠”终会到来。

第二,做一个博学的人。博学的人都有一种开放的态度,善于从生活中感悟情怀,善于从问题中反思自我。博学的人都有一种执着的精神,陶醉于解开自己内心困惑的天地中,博学的人都有一种谦逊的品德,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我们搬空图书馆,把所有的书全部搬到教室和阅览室里,让书走近孩子们;我们的“博雅”读书论坛、和“美美与共”学习交流论坛,成为教师心灵沟通的平台。我们每月开一次教师讲座,每月举行一次学生节日活动,每周放一次电影。我们还把河南省民族乐团、交响乐团和郑州市爱乐乐团请到学校。我们利用艺术节,让诸如捏糖人、二夹弦、泥人张等民间艺人走进校园,展示民俗绝活。我们开放校园,让郑州市16所学校的优秀节目和特色项目进入校园,就是让所有师生领略“博学”之美,享受“博学”之乐,从而拥有“博学”之心。

第三,做一个博雅的人,博雅的人既懂得精神追求,更懂得创造生活。我们把刺绣(汴秀)、3D打印、剪纸、篆刻、泥塑、动漫、戏剧、集邮引入学校,走入课堂;我们利用植物节,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的习性和养护知识,使孩子们热爱自然。我们设立美食节,让郑州市“非遗美食”走入学校,让孩子们自制美食并售卖出去,使孩子们品味美食,热爱生活。我们鼓励“创客”思想,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创客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我们认为:也许最终“无用的设计”会变成“有用的思想”,也许“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就是我们让学生做一个“博雅”人的秘密所在,也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保护比培养更重要,“无用”比“有用”更珍贵。

2、文化是一种自觉。无需提醒的自觉是文化的内显力量,这种自觉不是束缚,而是习惯。教育主要不是说出来的样子,而是做出来的样子,是教育者本真、无意、自然的情感和行为的流露。因此,一言一行皆教育,一举一动即榜样。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的总体教学要求,即:确立一个主题:让学生动起来。搞好二个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研究。做好三个切片:目标设计、情景导入和学生状态。做到四个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自学为“主角”。落实五个课堂要素:抓住情、围绕学、落实练、拓展讲、坚持清。坚持教研组六个要求:一组一导师、一组一种子(种子教师),一组一研究模式,一组一社团,一组一课题,一组一活动。这项总体要求,已坚持了五年,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和“规定动作”,推动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进步。

我们每期的第一次校长办公会固定研究食堂食谱、教职工婚姻大事的解决、哺乳房的分配使用和本期教师健身活动的开展,切实真正自觉地把教师尊严放在前,把教师健康挂在心。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把学校“建在每一个人心上”。这种追求“文化自觉”的管理,不仅仅是传递着人文情怀,更重要的是化为了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

3、文化是一种情感。我们做教育的,就是在用文化传递一种情感、传递爱。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要有:教育思想、教育情怀、教育智慧。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追求: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把有用的知识教得有趣,把“高、大、上”的教育事业做成“小、情、美”的教育生活。在教育孩子时,我们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倾听孩子的心声,懂得孩子的泪水,宽容孩子的弱点,守望孩子的生长。

2013年开始,我们提出了“三不”:不补课、不监考、不拖堂,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不占用孩子休息的时间,培养孩子们诚信的品德。从2017年开始,我们又提出了“新三不”:晚上放学不留学生,教室外不站学生,周五放学不批学生。从制度上真正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平等对待孩子。我们借用一首小诗来激励教师们要以欣赏的心情关爱孩子:一天见你一面,一面记你一点,一点记在心间,点点都是温暖。

4、文化是一种品质。它塑造的是高贵的人格精神和气质。教育的品质就是在“从兴趣入手,与生活相联,和情感同步”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就是:教喜欢,教方法,教合作,教自主,教思维。

“教虽旧务,其命维新”,教育正是在一代代人传承和创造中呈现出其美的文化价值。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才能美丽一生。只有构筑精神上的高地,孩子们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才有可能有不一样的人生境界和品质生活。

教育就应该是一条充满着温暖、善良和高贵品质的涓涓细流,慢慢融进一个民族的血液中,成为成就一个民族伟大人格品质的精神源泉。

教育是一个“慢”的工作,是一份“静”的事业,它需要少一些世俗的追求,多一份诗书的温润,少一些名利的躁动,多一份对学问的渴望。只有我们的心静下来,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三、建设高品质创新型学校需要架构一种“共融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关系也是生产力,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价值。当彼此关系融洽时,关系就是一种幸福的动力,就是一种和谐的活力。

1、营造“和谐、合作、和而不同”的教师关系,围绕教师的精神需求和人文关怀做文章,是学校管理者必做的答卷。由于学校规模较大,共有60个班,3300名学生,是郑州市最大的公办寄宿制学校,因此,学校采用A、B校的竞争体制,即把师生平均分配到两个分校中,采用对比评价的方法,进行教学管理,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竞争,缺乏了配合。

对此,在学校发展中,我们提出了“合作共享,和谐共赢”的共同发展理念。我们改变评价机制,把集体合作的教育成果作为奖励的基本原则。我们建立集体备课制度,促进学科的“互利互动”。我们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促进课堂教学交流,促成设计思维的碰撞。我们倡导各组要有自己风格的课堂教学改革设计,所以,政治组的“思维导图教学”、生物组的“图式教学法”、化学组的“情境教学”、语文组的“主题教学”、物理组的“小组合作教学”、英语组的“典范英语”教学等等,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从而形成了“合作是个宝,你好我也好”的良好氛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教师关系,促进了教师情感的融通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更促进了学校教师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

2、倡导“尊重是前提、情感是基础、互助是关键”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我们认为:学生发展三件宝,兴趣、关系、习惯好。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没有尊重,就没有关系。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没有教育效果。

因此,我们把平等、尊重放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第一位。从“老三不”到“新三不”的转化和递进,就是我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具体要求。我们把每周三晚上定为全校无人辅导晚自习,我们设立了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我们提出:“表扬当众,批评当面”的教育原则。我们把龙应台女士的: “孩子你自己来,孩子你慢慢来,”镌刻在门厅的墙壁上。我们为每个班配备了:一把梳子、一把指甲剪、一个针线包、一个急救包、一面镜子、一张视力表,就是告诉我们的老师要:信任孩子、欣赏孩子、鼓励孩子、关心孩子,真正以实际行动帮助孩子。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让孩子感到‘被爱’则是一种本事。因此,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能力。我们购买了6本书,供所有教师必读:《论语别裁》、《活法》、《人性的弱点》、《美的历程》、《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细节决定成败》。近年来,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每月共读一本书活动,先后又读了《美的曙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帕夫雷什中学》、《干法》、《爱的教育》、《做法》和《中国式管理》等经典名著,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感悟到教育“敬天爱人,道法自然”的基本思想,从而更进一步地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向优秀教师队伍迈出坚实的一步。近二年,先后有二位教师荣获全国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三位教师成为“中原名师”,这在郑州市也是唯一的一所荣获此殊荣的初中学校;先后有三位教师成为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38位教师成为市级、区级优质课一等奖,18项省级市级课题荣获一等奖,是高新区获奖最多的学校。长恨“教育”无觅处,不知转入“德育”来,只有当我们的老师真正把“尊重孩子”放在首位,把“情感沟通”当成教育的基础,把“帮助孩子共同成长”当成教育的信念时,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3、建立“共同、共担、共融、共生”的家校关系。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是影响孩子终身的陪伴者。在我们研究和教育问题孩子的时候,总会发现:问题孩子的背后总会有一个问题的家长。因此,教育家长、联合家长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构建新型的家校关系成为学校教育必然的选择。

因此,我们成立家委会,参与学校发展。主题班会、诚信考场邀请家长参加。开办家长学堂,由校长进行第一讲,使家长认同学校发展理念。举办家长公益讲座。重大节日活动,邀约家长参加。主题班会上,请家长录好视频,讲讲父母的心里话,引起孩子内心强烈的震撼。当我们向家长提出“只有观世界,才有世界观”,“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美的知识在脚下”的教育主张时,引发了家长的一致赞同。他们理解并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夏令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体验成为孩子学习的发动机。因此,我们有更多的孩子踏上了美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的土地。我们才有了嵩山——天地之中文化游、安阳中华文字渊源行、走丝绸之路,揽大国风光的西部行、洛阳牡丹行、开封古都文化行,贵州红色文化之旅、湖北中华诗词行、上海金融科技行、北京古都文化行、安徽民居行、南京文化行等等。实现家校联手,形成教育合力,将成为今后我们共同的抉择。

四、建设高品质创新型学校,需要创造一种“共生的和谐发展”。学校最根本的发展就是师生共同和谐的发展。

“文化与思想齐飞,情感共智慧一色”,学校就是要创造 “有文化的思想,有情感的智慧”,让师生都沉浸于这种“精神美”的境界,从而真正体会到:被尊重的价值,被需要的幸福,被美丽的快乐。

在学校发展中,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愿景:把学校建设成:一个文化和思想的世界,一个情感和智慧的天堂,一个师生共同精彩的乐园。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因此,我们在设计校园文化设施时,就有意融入这种愿景。我们建设了“思源园”,把石碾、石磨等石具搬进校园,让师生了解石器文化在中国的演变。我们初步建设了“上善园”,把“上善若水”和道德经刻在大石上,成为浸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把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石井栏”场景,仿制在校园内。我们用小鹿、小斑马、小孩喂鹅、跳毽子的雕塑等,营造真实、具象的生活场景。我们用邮筒营造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笔下的《解忧杂货店》场景,以沟通孩子心灵。我们把“厚德载物”、“知行合一,止于至善”、“仁、义、礼、智、信”等刻在石头上。我们把“太湖石”拉进学校,让师生们领略其“瘦、透、皱、漏”的美学意境。我们和河南省新华书店签约引入河南省第一家初中“新华书店”。我们把学校地图用非遗文化‘剪纸’技艺来制作,成为学校独特的风景。

我们希望老师们:教有趣味,学有情味,育有文味。我们要求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要:眼里有人,心里有情,手里有法。我们让师生们明白:尊严来自实力,奋斗决定价值的深刻道理,从而更加坚信“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坚定信念。我们还通过48颗“星”的评定,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发出各自不同的独特光芒。每到开学典礼和升国旗仪式,我们让师生同台领奖,共同感受教育的幸福,成功的喜悦。我们把绿地划分成块,以拍卖的形式,让老师和班级共同承包起来,培养“爱绿、护绿、育美”的生活品质。我们让学生穿上工作服,体味餐厅艰辛,轮流为师生服务。我们升国旗采用招标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承包起来,师生共同设计升旗主题和升旗形式。我们党员干部每期都和个别教师结成固定的教学帮扶对子,帮助他们成长,以达到“一帮一,一对红”的提高目的。我们还提出了在管理中要坚持:给他所需要的,然后再要求他的管理理念,把“帮助”变为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观钓颇逾垂钓趣,种花何问看花谁。当工作和学习都变成一件件快乐的事情和自觉行为时,谁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呢!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非遗文化优秀传承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市十佳科普学校、市美育示范学校、市书香校园、市创客示范校、市德育先进学校、市教学创新先进单位、高新区教育特殊贡献奖、市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市生物学科研究基地校等等光荣称号。

非喜欢无以极致,非宁静无以致远,非热爱无以发展,非坚持无以永恒。建设高品质创新教育是教育的呼唤,是师生的追求,是未来的希望。我们始终坚信:当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尊重自然规律,越来越顺应孩子发展的天性时,高品质创新型学校就会越来越近地向我们走来。

“从管理走向服务,从评价走向帮助,从区别走向齐步,从包办走向自主”就是我们学校对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最终归属的描述,就是我们学校管理文化中的价值所在。

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教育就是要构建孩子心中优美、丰富而高贵的精神内核。因此,让教育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让小花开起来、让人性美起来,就是我们教育的初心和归宿。它真切地告诉我们,教育要“凭爱而立,向美而生”,也就是说:如果教育的‘根’是‘爱’的话,那么‘美’就是教育的参天大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教育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以“活”的创新,来应对“变”的世界,以“心”的充盈,来体味“新”的变迁。教育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孩子,而是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唯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是尊重自然的教育,尊重生命的教育,尊重人性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愿学校文化的琼浆,永远浸润着我们这群嗷嗷待哺、羽毛未丰的金凤凰们;原学校教育美学思想的玉露,永远涓涓流淌在教师的心田里,成就他们鸢飞鱼跃的精神生活;愿中国教育永远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回归人性,叩问生活,回到我们师生共同向往的精神生活家园。只有这样,教育的使命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灵魂才能真正回家。


版权所有: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